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 其迟速皆...

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主要体现出“军机处”的特点是(   )

A 行政效率较高   B 机构键全庞杂   C 人员位卑权重  D  监察功能强化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查看答案

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雅典的梭伦改革,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打破了世袭特权    C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查看答案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辅佐),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文中的“古”主要是指(   )

A世袭制     B 君主专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现代化模式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