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介绍下图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其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 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 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 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所以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主要体现出“军机处”的特点是( )
A 行政效率较高 B 机构键全庞杂 C 人员位卑权重 D 监察功能强化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雅典的梭伦改革,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打破了世袭特权 C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辅佐),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文中的“古”主要是指( )
A世袭制 B 君主专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