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
A.宗法关系 B.道德规范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18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深圳的变化
(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2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4分)
(3)分析材料二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优势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
材料二 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2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它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4分)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2分)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什么优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2分)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