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于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4分)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8分)

(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查看答案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上述言论 (   )           

A.认为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目的    B.体现了变革封建制度的艰巨性

C.全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性      D.表明洋务运动具有客观进步性

 

查看答案

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查看答案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只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1959年3月,原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分裂分子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全区性武装叛乱,中央政府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到1961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其中不包括

A.成立西藏自治区          B.建立各级民主政权 

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        D.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