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分)
(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据材料三,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 B.实行了内阁制 C.废除了宰相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A.燕王 B.广阳郡守 C.幽州牧 D.范阳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