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③殖民地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世界由孤立开始走向一体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世纪上半期,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是

A 英国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西班牙

 

查看答案

下列航海活动由葡萄牙王室资助的是

①迪亚士  ②达·伽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油、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段时期,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装着日月形膏痣,耳上带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材料四  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统治者“行汉法”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唐政府对于法定设置的市,分设市令负责管理。例如“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唐六典》)。

材料二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娱乐场所)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

(雍州刺史张欣泰发动叛乱,鄱阳王萧宝夤狼狈逃亡三日)戎装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

                                               ——《南齐书》卷19《五行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朝的“东市”和“西市”是什么场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2)据材料二、三,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据材料四,何谓“草市”?最早出现于何时? “草市”与“市”有何区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土地所有权。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4)上述材料旨在说明什么的变化?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