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 D.全国郡县化
19世纪的欧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A.家庭观念的淡化 |
B.手工工场的发展 |
C.工厂制度的确立 |
D.垄断组织的出现 |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图一: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二: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三: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一、二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2)图三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比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中“过分的革命活动”和“不可避免的反动”分别指什么?两者是否存在本质差别,为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简析你如何认识“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4分)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分)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4分)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3分)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
A.颂古非今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