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 ——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材料四 穆罕默德·阿里是“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请回答1~2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11分)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 大国崛起 》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4分)
古代东西方都注重人文主义,但二者差别极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为欺诈。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材料三 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四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地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1~4题: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2分)
3.列举材料三中汉代和两宋时期“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们的独特贡献。(4分)
4.材料四中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迥异,试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汴都(按:即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按:即是煤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很明显,不管是低收入阶层还是高收入阶层,在开封城内租一间房子都是租得起的。只是低收入者只能租一到两间房子,要想住宽敞一点儿,恐怕就得跑到远郊了。《醒世恒言》里收录有一篇《卖油郎独占花魁》,这篇故事的男主角秦重在南宋都城杭州挑担卖油,平时租房居住,“在众安桥下赁了一间小小房儿”。“众安桥”是闹市区,房租必高,秦重是低收入者,所以只能租一小单间。 ——网易博客
请回答1~3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材料?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扼要概述开封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开封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开封的什么行业发达?这与材料二有什么关联?(3分)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的正确的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