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安门是历史的见证。天安门直接见证了①古代专制帝王的权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国民政府的覆灭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

点)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教据绘制)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单位:元/人)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1985年

456

551

724

963

1164

2008年

4533

6195

10345

17888

26982

2008年比

1985年增

长(倍)

8.9

10.2

13.3

17.6

22.2

材料三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摘自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读材料一图表,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

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分别概括图表中时期I和时期I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

其原因。1978——198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什么?(10、

分)

   (2)分析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

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6分)

 

查看答案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

同?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1分)依据材料三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1分)

   (4)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至少答出两种)(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