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查看答案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段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2分)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

(2)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2分)其目的何在?(2分)

(3)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设置、作用是如何认识的?(2分)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明清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较前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5分)

 

查看答案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4分)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3分)

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2分)

(3)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2分)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5)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查看答案

(1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4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5分)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