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三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材料四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英国宗教改革有什么特点?(3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燔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典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引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

——引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共同的政治目的。(2分)

 

(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请回答:(16分)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3分)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在这两种制度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的特点。(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著名的《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分析“希腊的奇迹”时提出了两点解释:希腊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易于吸收东方文化的成果;城邦的出现并持久地存在,是促成希腊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第二个要素。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更明确地指出:“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柏雷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中说:“希腊最幸运的,就是没有《圣经》。没有《圣经》这件事,就是他们自由的表现,也是他们能得到自由的重要条件。”

——张广智《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诞生的历史条件。(4分)

 

材料二  “人文精神”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一是“文”。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重视教化的作用,重视“自由艺术”的功能以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于"科学精神",我认为,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它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二是文艺复兴时期证实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重要结论。可以说,逻辑原则和实验原则是近代科学思维的两个主要特征。一种思维是否具备科学性,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这两个特点。……在近代以前,“人义精神”与“科学精神”本为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彼此的同胞体。科学思维与 “人文精神”关系的历史可以为证。

——张绪山《西方人文精神传统与近代科学思维》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4分)

 

材料三 “凡为一个人的理性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即使受到当权者或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审判台前加以考察。 ”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苏格拉底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的内涵。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