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德国继续奉行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西方国家认为德国一定会在东方和西...

材料一:德国继续奉行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西方国家认为德国一定会在东方和西方之间选择其一的判断是错误的。时任德国外长的斯特莱斯曼(1924年底至1930年任德国外长——引者注)说:“我们加入国联既不会像有人相信的那样,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尖刀,也不能使自己卷入与俄国的同盟。”……斯特莱斯曼清醒地认识到“始终存在的西方国家对危险的德苏政治上的一致的想象,对德国来说是一笔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资产。”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按理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势不两立的,但偏偏合拢在一块儿了。对于意识形态比对对于强权政治更为熟悉的一代人惊讶得不知该怎么办好。这项盟约被公认是战争的信号,所有紧急关头的谈判全都失败了。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析斯特莱斯曼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政策的真实目的。(6分)

(2)请简要评价材料二中的“盟约”。(9分)

 

(1)真实目的: 政治上:利用对苏关系来抗衡西方,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恢复昔日大国地位;(3分) 经济上: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德国在经济迫切需要苏联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重整经济实力。(3分) (2)这个“盟约”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分) ①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解除了其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发动战争。(3分) ②这个条约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攻击,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3分) ③这个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警惕,导致了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辽的版图大约相当于今东北、蒙古、河北及山西北部一带。……辽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郭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辽的中央官制有南面、北面之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管蕃事的北面官治契丹公帐、部族、属国之政,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北;主管汉事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军马租赋之事,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这就是《辽史百官志》所说:“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辽所统治的版图,从经济形态上分,大体是三个区域:游牧区、游牧农耕混合区、农耕区,辽的统治者采取以游牧民族为主与农耕民族为辅的二元化体系,上述政治制度二元化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有学者称,辽朝契丹国显示出独特的国家风貌,请根据材料指出其独特之处。(6分)

(2)简析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原因和历史作用。(9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英国模式的特殊性,近年来已得到欧洲经济史研究最新成果的证实。其中雷格莱表述得最为清楚,而且也最具深意。他指出:近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他进而强调:“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的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得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英国经济正是在上述两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化了的”。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以英国模式反观中国的近代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近代化走的是一条商业化的道路。传统商业的自我发展,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这就是中国版本的近代化。汉口模式正是这种中国文本的典范。对汉口模式的历史诠释,实际上就是对明清时期中国版本的商业革命的个案分析。……历史的事实表明,汉口经济近代化的动力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模式”和“汉口模式”的内涵。(9分)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统治地域和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不能对等。这也就构成传统上,中国天下观念所涵盖的地域的无限扩大。虽然说,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有限,但是,天下都要尊天子。由于尊天子,才导致天子在礼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在政治文化上而言,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天下观念得以从政治上实现。而在此之前,“天下”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这个理想,中国人自谓在秦代的统一六国而实现完成了。……因此,他们常有的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材料二:除了让外使驻京、成立总理衙门专司外交及应用国际公法之外,遣使驻外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并无遣使驻外的规则……但在西方及西方为主的近代国际社会,遣使驻外是外交惯例,也是需要。自西力东渐后,外人不断催促清廷派遣驻外使节驻在外国,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清政府碍于体制及成例,一直推延。但到了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及列强的压力,中国不得不派遣赴外使节,于是,中国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正式加入了近代的国际社会。

——梁伯华《近代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 (2分)“天下观念”形成的体制保障是什么?(2分)“天下观念”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 “模式”是怎样的?(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末年中国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加入近代国际社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分)简析两个时代与世界的融合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法国批评家加米尔·莫克奈在评价某画派时说:“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现在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种外观速写化跟轻率从事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伟大艺术智慧的结晶。”加米尔·莫克奈所评价的这个画派最有可能是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新古典主义

 

查看答案

学者钱乘旦在其著作中说,在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在这个阶段上,社会进入全方位变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官僚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下列现象发生在作者所说的“这个阶段上”的是

A.光荣革命、《人权宣言》、费城制宪会议

B.奥斯曼帝国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建立、中国满清入关

C.宪章运动、社会主义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D.工业生产比例降低、主权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妇女地位大大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