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诗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