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 )
①“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②“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