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反省内心     

  C.存天理,灭人欲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查看答案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查看答案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转型时期社会的剧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