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始设宰相一职                 B.唐代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增设“参加政事”,分散相权    D.元朝正式下令废除宰相职位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此处的第一次“革命”是指 (      ) 

A.“家天下” 制度开始   B.周朝建立    C.宗法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建立

 

查看答案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朔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以上诗句的作者是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首诗的不同风格。(4分)

(2)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此作品朝代             ,作者是                。

作品的名称是《               》,作品的风格是               。(4分)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的“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3分)

(4)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1分)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