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了武力”。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英国对外扩张的结果 B.鸦片战争的爆发的责任在于中国
C.材料作者全面的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D.材料作者认识到鸦片战争结果的双重性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文化大革命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司法不公使其为所欲为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在茅海建的《天朝崩溃》中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士兵被打死了9名。下面是档案中留下的部分个人资料:
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二十五岁,系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
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系鸟枪手,妻孙氏;
左营战兵明禧,年三十九岁,系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
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系鸟枪手,母于氏,妻黄氏,男光灿。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包括
① 当时没有正常的退役制度
②当时没有正常的征兵制度
③当时部队的战斗力低下
④当时清军没有机动部队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