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君权神授”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法家的思想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五: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4分)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2分)

(3)指出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材料四中出现与材料三中截然不同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五,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8分)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2分)

 

查看答案

“在启蒙思想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特别是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卢梭与伏尔泰对立的最主要表现是         

A.是否信仰上帝

B.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C.倡导不同的政体

D.对私有财产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这与我国战国时期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不谋而合。为了扩充人的善性,在伦理观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王道和民主政治

B.实行人治和法制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仁政和道德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