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
D.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 |
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
省 |
汉(百分比) |
唐(百分比) |
宋(百分比) |
明(百分比) |
陕西 |
14.96 |
21.60 |
3.34 |
4.51 |
河北 |
7.36 |
18.48 |
10.60 |
7.22 |
河南 |
31.43 |
17.68 |
17.58 |
6.94 |
浙江 |
2.4 |
2.78 |
6.65 |
14.51 |
广东 |
0 |
0.26 |
0.33 |
2.82 |
福建 |
0.15 |
0 |
8.8 |
5.19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 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
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 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
B.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
D.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进而产生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下列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是雪莱、德拉克洛瓦、塞尚 |
B.偏重向外,朝对象感性世界开掘 |
C.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 |
D.偏重客观、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