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 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四 1924年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6分)根据材料一,比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4分,不得抄录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3)从上述材料对“民族主义”概念理解的角度,理解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此时,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动作?(4分)

 

 

(26分)⑴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6分) 区别:19世纪中期前,民族主义是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19世纪后期起民族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和争霸的工具。(4分) ⑵民族情绪:忧国、救国。(2分)  影响: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4分) (3)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分,任答3点) (4)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2分) 动作: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4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分)

 

 

查看答案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查看答案

该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查看答案

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查看答案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