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25分)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2分)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2分)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6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15分)

 

 

(1)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做“中国人”更方便传教。(2分) (2)坚持守卫祖宗之法,反对西学。(2分) (3)说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挑战的迟钝和麻木。(2分)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质性,难以适应已经新环境的挑战。(2分)1895年知识分子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后,各地报刊、学会、学堂纷纷涌现。(2分) (4)第一层次:没有回答问题,杂乱无章。0分 第二层次:只有一个结论,缺乏材料论证。(1—2分) 第三层次:单维度,能联系1—2个材料。(3—5分) 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6—7分) 第四层次:二个维度以上,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8—9分) 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10—12分) 第五层次:能够提炼或扩展深层次意义,且论证较好。(13—15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问题:(12分)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理由。(5分)

(3)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有何对策?其结果如何?(5分)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后,整理了一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表格,并对这一时期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拟了一份提纲。以下是提纲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8分)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时  间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根据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整理

 

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                 ①                     

史实:

1)1865年,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2)                ②                    

启示二:                     ③                       

史实:

1)                                 ④                                    

2)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启示三:……

 

 

查看答案

材料一: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问题:(14分)

(1)简要解释材料一中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4分)

(2)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4分)

(3)依据材料二,法国在19世纪面临怎样的“双重革命”?请对“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做出解释。(6分)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图所示的朝代是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问题:(6分)

(1)写出图一和图二中实行的地方制度的名称。(2分)

(2)简要评述其特点和影响。(4分)

 

 

查看答案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公元前415年春,陶片放逐法在雅典城邦的适用终结。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问题:(10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陶片放逐法实施时期,古希腊历史具有什么特点?(2分)

(2)通过阿里斯提德的故事,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