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北宋时,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归中央掌握。1804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力,归各州保留。”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为了: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假设英国议会因为英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不当,而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A、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
B、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C、要么宣布解散议会,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国王裁决
王国维在评论西周取代商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下列最符合该评论解读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私学取代官学
C、权力继承制度发生变化 D、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一世界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 :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作法有什么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 “世界观”的变化轨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