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军事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考察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战争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材料一
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
——伏龙芝(苏联)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军事战争的影响,尤其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受到军事需要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是战争本身并不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目的的。相反,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来看,战争对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负面影响。
(1)如何理解“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的(9分)
(2)请谈谈你对 “战争对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负面影响”的看法。(6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比,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7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科学推动了变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更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
评述材料中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改良派在甲午战争之后跃登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由战前30余年的改革思潮发展而来,也是对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三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当时主张革命的人说把清朝腐败政权一直维持下去,中国就有可能亡国。但你也可以说,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迟早要改革,但是速度要慢一点,这样稳妥地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西方的很多概念是有些误解,以为一定没有皇帝才有民主。那英国有皇帝,日本也有皇帝都可以民主的,这个并不影响的。当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了,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了民国,它终结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帝制,它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组《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13分)
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指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下面哪一史实可以佐证这一声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B.国共联合赢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
C.全民族抗战正式爆发 |
D.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英勇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