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6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5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4分)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6分)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4分)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5分)

 

查看答案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