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直到近代,临沂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

直到近代,临沂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的熏陶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宗法传统的影响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各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3分)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其中一种。(1分)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分别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3分)

 

 

 

查看答案

(10分)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吸引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查看答案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