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
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
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
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
C.民国成立初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
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
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