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 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一般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相当的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A.戊戌变法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西方“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城市的性质》)这样的叙述能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特征?
A.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也能用于中国
B.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也能用于中国
C.对中国城市而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变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