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材料五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六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七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指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概括材料观点。(4分)

(2)材料五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分)

(3)据材料六、七和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贯通事理途径有何差异。(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2分)

 

 

(12分) (1)学派及观点:材料一墨家,主张兼爱非功;材料二儒家,主张民贵君轻; 材料三道家,主张对立统一;材料四法家,主张依时而变。(4分) (2)内涵:儒家伦理道德;(1分) 关系:对立。(1分) (3)差异: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2分) 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心中良知。(2分) (4)可取的:①责任意识,鼓舞胸怀天下。 ②崇尚道德,强调自我约束。(任一点给1分) 不可取:①纲常严苛,维系专制统治; ②压制欲求,轻视个体权利;(任一点给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状况,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3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2分)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1分)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英国公使马嘎尔尼在1794年写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3)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康乾盛世的“太平辉煌”的表现?(2分)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2分)马嘎尔尼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符合历史实际吗?(1分)请用晚清的历史境遇说明他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1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2、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2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

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4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2分)

 

 

查看答案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这里“兴衰消长”的转折时期是

A.20世纪后期       B.19世纪末期     C.18世纪末期      D.17世纪后期

 

查看答案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