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权宣言》颁布的背景。(3分)
(2)在《人权宣言》封面上方的中间有一只“理想的眼睛”,光芒四射。谈谈你对设计者寓意的理解和认识。(3分)
材料二:《自由引导人民》是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反映的是法国1831年“七月革命”的史实。画中高举三色旗的是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形象,她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1831年5月1日,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不久这幅画被政府收购,不再展出,官方的理由是“太革命了”。
17年后的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政府在卢森堡宫展览该画。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到卢浮宫永久性展出。
(3)这幅画的命运反映出法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民主力量为什么能最终取得胜利?(6分)
(4)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6分)
材料二:(“自上而下”的改革)留给农民的是接受一不强制的契约制,它使农民受束缚的状况与原先相比并没有获得改善。农民只是被煽动起来要求得到自由,而并不是得到他们想像中的那种自由。这是以经济上的依赖取代法律上的强迫,在俄国历史上,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明显的例子了。
——摘编自[荚]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之前“法律上的强迫”指的是什么?改革后“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所体现的特点是什么?(3分)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州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评价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二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把爱国主义规定为一种认为这个目的首先会在我们是其成员的民族中得到实现,然后将所得的成就从这个民族传遍全人类的信念。像在《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中讲的,就是人类在自己的世俗生活中自由地、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任何一个世界主义者都会借助于民族给他设置的限制,势必成为爱国主义者;任何一个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极其有力、极其活跃的爱国主义者的人,也是极其活跃的世界公民,因为一切民族文明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这种文明传遍全人类”,“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它把它的尘世生活理解为永恒的生活,把祖国理解为这种永恒生活的载体”;“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种“完整的人将在他的各方面都臻于完善,在内部变得圆满无缺,在外部变得十分干练,可以达到他在时间过程和永恒状态中的一切目的”;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摘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希特的思想观点,其主张产生的积极意义。(8分)
材料二:这部著作在亚洲也同样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资料》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与此相反,自1915年费希特介绍到中国,在反对袁世凯这种丧权辱国的行径,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但费希特的这些演讲的真正传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摘自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出现“两种相反的遭遇”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24年二月,孙中三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讲的,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恢复后,才配讲世界主义”。
(3)材料三与材料一观点相比,观点有何不同并说明理由?对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新主张?(5分)
材料四:20世纪末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欧盟体现的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主主义》
材料五: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在这时,民族主义蕴涵的捍卫本民族利益、争取本民族自决的核心价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需求,于是,民族主义呼之即出,成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和社会动员与控制的工具。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现实意义。(8分)
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胡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就“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逐步灭亡”的过程言,其实质是:
A.拜金主义取代宗法主义 B.工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C.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1475 |
1521 |
1555 |
1558 |
1559 |
1595 |
1597 |
价格指数 |
100 |
167 |
270 |
370 |
407 |
515 |
685 |
A. 工商业发展迅速
B.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C. 疯狂的殖民掠夺
D.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