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3分)
(20分)广东人灵活机变,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是时代的弄潮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崛起之前,中国……远远领先于世界……。位于海洋之滨的广州贸易在唐后期有所发展。史载,宋代广州贸易相对繁华,广州市舶司的外贸收入为最多……。广东十三行……是清代朝贡贸易体制的一个纽带……。鸦片战争后,广东十三行独揽外国贸易的制度终于被强制性地做了变迁。l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的第五款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隋福民《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图片上的历史”——广州变迁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华”的原因或条件。(3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表明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19世纪中期,该贸易制度最终打破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从材料二中的图二表明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时期,试从革命的阶级基础和指导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4分)
(4)从材料二中的图三表明广东在对外开放中一直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不少于4个)(4分)
(5)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这番谈话对改革开放的作用。(5分)
(20分)古往今来,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1)上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4分)
(2)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马克思认为,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4分)
(3)图为1879年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印刷工厂——点石斋书局。1882年广东人徐润看到点石斋图书印制精美,获利甚丰,遂与其兄集资在上海创办同文书局。这是民族印刷工业之始。此后,各地相继出现新式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业初步形成规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印刷业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4分)请举一例说明新式印刷业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2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高速发展。右图为我国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印刷机。这一时期,王选发明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后最伟大的发明。
根据以上四组材料,试就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曲折与辉煌,谈谈你的认识。(6分)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相同点有
①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②在批判“左”倾错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③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④在实践中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