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1)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制度,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2分)有积极意义。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3分) (2)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4分) (3)背景: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破坏;国内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政府扩大税源。(3分) 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尝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2分)

 

查看答案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韵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这一论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B.对收回国家权益抱有幻想

C.认清了一战的本质                  D.以俄为师、向往苏俄

 

查看答案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