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18)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材料四: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五:“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下院议会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阁责任制最后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六: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1) 据材料分析,在伯里克利看来,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4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分) 据材料一、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6分)

(3)欧美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结合材料五、六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美两国分别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2分)

 

(1)公民政治,主权在民;法律平等;量才录用;财产多寡不影响政治参与(答出两点即可)(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 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6分) (3)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没有实权;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议会和内阁又互相制约。 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同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相互制约,相互制衡。(4分) (4)认识: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传统不同;西方民主制历史悠久,中国君主专制历史长。(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尝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2分)

 

查看答案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韵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这一论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B.对收回国家权益抱有幻想

C.认清了一战的本质                  D.以俄为师、向往苏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