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孙中山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狄德罗在《呈给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在这一片叫嚷声中,大家都认购该套书(《百科全书》),他们都想要这套书,而把作者毁掉。”狄德罗所说的“大家”应该是
A.封建势力 B.资产阶级 C.巴黎市民 D.法国王室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