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军权的措施是 ①汉朝察举制 ②唐朝三省六部...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军权的措施是

①汉朝察举制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④元朝行省制度 ⑤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

    材料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7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1分)

 

 

查看答案

(15分)

    材料一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一一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材料二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图12

    材料一  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日:“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买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7分)

(3)你如何看待孔子对子产的不同评价?(2分)

 

 

查看答案

(15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