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

(24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4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世界史观发展变化的合理性。(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24分)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鸦片战争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2分) 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都论证了全球史观的合理性性。(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平、交往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根据图片及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四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2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研究时应注意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资料一: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三国或隋代,台湾与大陆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资料二: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最早的可能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或在隋代。假设文献记载的岛屿的确指台湾,这类的接触也是偶发的、不连续的,数百年难得发生一次,在本质上不是隶属的关系。我们甚且可以说,正由于有这类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台湾不是自古即为中国领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段文字?

 A.资料一为历史事实,资料二则是历史解释

 B.资料一为历史解释,资料二则是历史事实

 C.学者引用相同史料,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

 D.两者引用相同史料,结论不同,当有一误

 

查看答案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①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②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③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④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1950年,一位美国总统在国会报告最新的东亚情势说:“共产主义者在韩国所作所为,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样。我敢肯定,假如让南韩沦陷,共产党的领袖便会变本加厉,进而攻击我们邻近的国家。”这位总统在演讲之后随即采取了哪一种亚洲政策?

 A.视共产中国为大国而采取强硬的围堵政策

 B.不待联合国的安理会表决即断然出兵南韩

 C.并借重台湾国民党军队协助南韩反攻

 D.为避免骨牌效应而开始军援南越对抗共党

 

查看答案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