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写道:“……此等画家,在户外空气之下,先行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然后回室内修饰之,此为诸先达所不及之新发明也。”对“新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 突出强调室内装饰 B 强调户外写生,捕捉色彩微妙变化
C 反传统,图像夸张变形 D 蔑视科技手段,强调恢复事物原貌
下图体现了近代一位著名博物学家的观点,他力图说明
A 自然选择是人类起源的基础 B 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变异而出现的
C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D 上帝造人说没有科学依据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B 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 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 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B 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C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D 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A 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 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C 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 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 魏源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