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 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 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D. 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14分)世界市场于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并形成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开放市场的?(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德两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这种政策给两国经济发展带了
什么影响?(6分)
(3)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据此你对世界市场有何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西方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间,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
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
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
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
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在评价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的问题上,有的观点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
(2)概述材料二文中所说的“沉沦”的含义。(2分)
(3)针对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