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
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
C.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
“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下列各项,孙中山落实这一见解的行动是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改组国民党
③进行北伐战争 ④确立三大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A.文者坚持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传统纲常伦理仍在盛行
C.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