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 不算工本,自然有赢。”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所以选 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

点是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查看答案

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

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B.便于分配土地

C.便于征收赋税                       D.便于奖励垦荒

 

查看答案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

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

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查看答案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

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查看答案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