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0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
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
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
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1)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则认为“是痛击我们的”?
(2分)
材料二 1933年3月9日,国会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1933年6月16
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1938年
2月16日颁布《农业调整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的《社会保障法》;
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
经济……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是怎样“使市场
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的?(3分)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
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据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前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这给
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1分)
材料一 雅典伯利克里时期选民在城邦总人口中的比重
材料二 英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832年 |
在市镇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10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50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2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 |
1884年 |
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 |
1918年 |
英国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
1969年 |
凡是年满18周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院的选举 |
材料三 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787年 |
宪法规定: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
1920年 |
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
1970年 |
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
1971年 |
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
材料四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
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五 至1949年9月21~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占90%是哪些人? (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4分)
(3)据材料二、三、四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
分)
(4)据材料五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哪三项民主政治制度?(2分)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
—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
—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
一时期的是( )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
南等地出现了 “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