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后,中国社会各种政 治力量产生了...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后,中国社会各种政

治力量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材料一 近卫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中的刺刀一样凶恶,无非是梦想灭亡

中国,想把中国变成第二个满洲。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了自己解放的道路,

这就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抵制日寇的进攻驱除日寇出中国。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华日报》社评《近卫狂妄声明》

材料二 (近卫声明)这是敌人整个吞并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

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亡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

暴露。它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打破九国公约,以 “东

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美在远东的势力。…….我不会背盟弃信,

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的。

---------1938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声明

材料三 近卫声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释为日本自始即不是侵略主义;有人解释

为日本经过反省以后,已放弃侵略主义。无论怎样解释,近卫声明总是可以说放

弃侵略主义。日本既然放弃侵略主义,我们就开始和平行动。

请回答:

(1)据材料,当时对“近卫声明”有那些不同认识?(4分)

(2)材料一、二表明,在反抗日本侵略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产生的

根源是什么?(8分)

(3)据材料三,所谓的和平运动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及“近卫声明”的目的,简要谈谈你对“近卫声明”的看法。

(8分)

 

(1)中共和蒋介石都认为“近卫声明”是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汪精卫 则认为是日本放弃侵略的标志。 (2)中共坚持走全面抗战的道路;蒋介石则表示依靠英美势力反对日本侵略。 根源:中共代表全民族的利益,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3)目的是为了欺骗人民,放弃抗日,为其投降做准备。 (4)“近卫声明”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排斥英美在华势力,集中主要力量进 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它的提出说明日本的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也 表明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作战计划的破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第(1)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2)问,材料一、二表明,在反抗日本侵略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材料已经有了详细的 讲解,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主要从他 们的阶级立场来考虑。 第(3)问,他们的目的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谈谈你对“近卫声明”的看法。主要从日本发表“近卫声明”的目的和对中国 政策的变化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学良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逾益激烈,招

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此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未超

过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任何国家和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

动。

--------1932年11月20日日本政府发表的意见书

材料二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是内忧外患相通之时,一方面内有狂暴的土匪,天

天拼命地杀人放火;另一方面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天天向我们猛烈地侵略,日寇

敢来侵略我们的土地,甚至公然要灭亡我们整个国家,就是我们国内有土匪扰乱,

不能统一。

-------1933年5月蒋介石的文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匪”指的是什么?(2分)

(2)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日本和蒋介石各是怎样的解释?他们为什么要这

样解释?(10分)

(3)你认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最能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的是:(    )

A.三三制原则

B.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大生产运动

D.实行精兵简政

 

查看答案

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

A.彭德怀

B.刘伯承

C.朱德

D.张自中

 

查看答案

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某一地区时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

北部,竞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这一地区指的

是(   )

A.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B.邓小平领导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到达的陕甘根据地

D.抗战初期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   )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B.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C.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D.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