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建 立了9...

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建

立了9.1万个乡(镇),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不能说明的是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改变  

B.村民委员会代替了原来的生产大队

C.农村城市化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D.农村体制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C 【解析】材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行政机构变革情况的介绍,但材料并未涉及城市 化,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

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综合平衡        B.以粮为纲     C.多快好省        D.一化三改

 

查看答案

该图是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牛耕图》邮票,它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更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播种技术基本定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请回答:

(1)马克思跃居排名的榜首,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9分)

 

(2)爱因斯坦、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13位弟子联名写给康有为的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即光绪)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二梁启超于(1903年)5月16日至21日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总统选举过程作了认真的考察,……随后他又比较英国与美国两种政体的选举制度说:“英国但求党员在议院中占多数耳,既占多数,则其党魁自得为大宰相而莫与争;……美国反是,胜败之机,专在一着,夫安得不于此兢兢也。”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美国争总统之弊,岂直此而已,其他种种黑暗情状,不可枚举。吾游美国,而深叹共和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郑海麟《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张是其思想的“突变”还是“还原”?它实际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持该主张的理由。(8分)

 

 

查看答案

(15分)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摘自《历史千年》“商鞅变法”

材料二 1871年(明治4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伊藤博文曾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自《日本近代史.近代国家的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概括商鞅“行县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行县制”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5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共同影响。(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