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查看答案

妇女与教育(12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查看答案

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梭伦的大盾(12分)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