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 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体现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 D. 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两国采取基本一致态度的事件有
①德国赔款
②西班牙内战
③对德国领土处置
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A.①④ B.②③ C. ③④ D.②④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图7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能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10分)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