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4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2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

 

(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4分) (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2分) (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变法知识的理解。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主要从背景、措施和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学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3分)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查看答案

(16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沉沉浮浮,历经风雨。今天,儒学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被中外学者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

材料五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六  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现阶段党的重要工作;……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2分)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3分)

 

(4)材料五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1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依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强国?(2分)

 

查看答案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查看答案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查看答案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