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

A.《史记》的记载    B.《汉书》的记载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查看答案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王权

 

查看答案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

A.宗法制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6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2分)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