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 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 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在中国古代,帝王建立太庙,官宦家族建立家庙,一般平民则修建祠堂,从帝王到百姓都尽可能选取“吉利”之处、精良之材、高超之术,以求建筑的高大和连绵之势。和这种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
A. 分封制的目的 B. 分封对象的主体
C. 分封的依据 D. 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