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C.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D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和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
A.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要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形成与发展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
“少小离家老大归,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说明 (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打破 B.海峡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九二共识” D.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有了直接交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准确的是( )
A.图1颁布,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图2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图3的制定使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图3体现了社会主义和民族区域自治两大原则
(10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3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