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一艘宋代木质船。2010年11月25日“南海I号”沉船遗址科学考察组织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已从该船打捞出水的文物有金银、铜、铁、瓷等器物6000多件。以下所列出的文物你认为不可能属于由该船打捞出来的是( )
A、白瓷碗 B、铜钱 C、 青花瓷盆 D、青瓷壶
“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无成双”等都是关于宋朝钧瓷的说法,图中所示为宋朝钧瓷中的精品,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官营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作坊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
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
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D、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4分)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2分)该时期的“全球化”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6分)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为什么说“这个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2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僵化”的苏联模式指的是什么?列举二战后苏联对该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该模式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