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封建土地...

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形成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是属于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形成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所以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查看答案

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 

A.耦犁的出现

B.代田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出现

D.耕耙耱技术的出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6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变落后的部分。就是自愿联合与合并,在结成一体统一经营后,也要采用先进的方式经营。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垄断组织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或企业群。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更为有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垄断组织是如何形成的?(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垄断的几种主要形式及其特点。(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垄断组织对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8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已预感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事实正是如此,这种变局,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年=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宝)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四   1922年,民族实业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位实业家认为:“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是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结束3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